-
南阳,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关于“自古有多大”的问题,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:
1. "地理面积":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行政区划,南阳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广袤的土地。现代南阳市的总面积约为2.66万平方公里。
2. "人口规模":在古代,南阳地区的人口规模随着朝代更迭和战乱等因素变化较大。在汉末三国时期,南阳曾因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人口较多的地区。
3. "经济文化影响力":南阳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例如,东汉时期,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,开创了东汉王朝;三国时期,诸葛亮“卧龙”之称也源于南阳。
4. "行政区划":历史上的南阳地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,从郡、县到府、州,其范围和规模也随之变化。
总之,从不同角度理解,“自古有多大”的答案会有所不同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南阳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地区。举报 -
。
南阳自古多大,这个问题很大,结合问题中三国的疑问,可以三国时期南阳郡的管辖范围,这个问题,在之前的问答已经有明确的了。详情请查看 #诸葛亮"躬耕于南阳",南阳位于现在哪个省?# 这个。
现在就说说为什么说刘备在新野时可以骑马请诸葛亮?
三国时期的刘备势力,其发展历程最是惊心动魄。
赤壁之战前,刘备集团基本上就是被曹操追着打的份,这不仅说明了刘备的战略目标很明确,也充分说明了曹操的眼光:“夫刘备,人杰也,今不击,必为后患”。然而刘皇叔就像开了挂一样,一次又一次在曹操的兵锋下游走,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访贤求能,收买人心,最终三分天下得其一。
刘备来到新野,是在他和袁绍屡次合作不愉快(实因袁绍太坑队友)的背景下,刘备向南方的刘表主动示好,《三国志》记载:“先主遣麋竺、孙乾与刘表相闻,表自郊迎,以上宾礼待之,益其兵,使屯新野。”
毕竟都是一个刘家的,刘表表面上待刘备还不错,待之以上宾之礼,还给皇叔些兵马,让刘备屯兵新野。
新野此地,位置处于今南阳和襄阳中间,刘备本来就是自北而来,刘表让他屯新野,等于是让刘备守着荆州的北门,防着许昌的曹操。
刘备在新野,过了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。劝说刘表趁曹操北征乌桓时袭取许昌,刘表没这个雄心,只能作罢,以至于刘备因“髀里肉生”而“慨然流涕”。但是刘备也不是什么没做,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,莫过于结识一批荆州人才,为其打天下奠定了智力基础。
新野与隆中位置关系图(底图为谷歌地形图)
诸葛亮躬耕于隆中(至于隆中的具体位置,已有多篇小文论及此问题,这里不再赘述,想要了解的,敬请出门左转)。距离新野直线距离六十余公里,两地间基本是平原,所以实际距离也差不多就是一百二十里左右。
马是古人的重要交通工具,出远门不骑马,仅靠双腿肯定是不太现实。
古代的行军速度,人马辎重,正常的是一天三四十里。急行军的时候,就快的多了。《三国志》记载“曹公以江陵有军实,恐先主(刘备)据之,乃释辎重,轻军到襄阳。闻先主已过,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,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,及于当阳之长坂。”刘备三顾草庐,想必是轻装而行,虽不至于一日三百余里,在一天内从新野到隆中,谈完了正事,晚上还可以到襄阳休息一下。
三国时期的南阳郡辖区图(左侧红线为新野到隆中之路线,底图为谭其骧: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)
需要注意的是:三顾茅庐并不是在短时期进行的,中间隔得时间不短。再者,刘备与荆州刘表面子上关系一直不错,刘备和荆州当不乏往来。而隆中距离荆州就很近了,刘备大可趁身在荆州时拜会诸葛孔明,而不必从新野直奔隆中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