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理解《后出师表》"困于南阳"?

南阳 更新于:2025-06-26 17:26
  • 珍惜72632876

    《后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前所写的一篇表文,是对前一次《出师表》的补充和深化。以下是理解《后出师表》的几个方面:
    1. "背景与目的": - 《后出师表》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夕所写,其目的是为了再次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,向朝廷和百姓说明北伐的必要性,以及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决心。
    2. "忠诚与责任感": - 在《后出师表》中,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,以及对蜀汉国家的责任感。他提到自己“受命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说明自己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。
    3. "北伐的意义": - 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,认为这是为了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,同时也是为了保卫蜀汉,防止外敌入侵。这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。
    4. "个人品质与道德": - 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强调了自己的道德品质,如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、“临危受命,无怨无悔”等,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境界。
    5. "对未来的展望":

    举报
  • 我家有只小西米

    胡三省注通鉴,懂得自然懂。

    目前我能查到的,历史学专著里“困于南阳”的解释,最权威的就是这个。先上个截图吧:



    或有人问,为什么胡三省认为困于南阳指攻穰战,而不是攻宛战呢?

    毕竟攻宛城时死了大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啊。而攻穰战似乎并没有大将阵亡。

    问这个问题的人就有点好读书不求甚解了。

    首先:建安二年,公元197年,曹操攻宛相当顺利,并无大战,张绣直接投降

    典韦阵亡,是张绣投降后又反悔,半夜偷袭曹操导致的。这叫变生肘腋,猝不及防。曹操躲过偷袭后,在舞阴击败张绣,张绣逃到了穰城。曹操退兵之后,这些被征服的地区又叛变,曹操回兵攻下湖阳和舞阴。整体来说,曹操是处于强势地位,攻无不克。

    大家可以看原文:

    春,正月,曹操讨张绣,军于淯水,绣举众降。操纳张济之妻,绣恨之;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,绣闻而疑惧,袭击操军,杀操长子昂。操中流矢,败走,校尉典韦与绣力战,左右死伤略尽,韦被数十创。绣兵前搏之,韦双挟两人击杀之,瞋目大骂而死。操收散兵,还住舞阴。绣率骑来追,操击破之,绣走还穰,复与刘表合。

    其次是:曹操攻穰,困于坚城之下。这才是“困”的本意,窘迫。

    建安三年,公元198年,曹操再次攻张绣于穰城,从三月打到四月,毫无进展。

    正在此时,曹操听说袁绍准备偷袭许昌,自己老巢危机,曹操只得退兵。

    这才是胡三省注解“困于南阳”指攻穰战的原因。“困”指“困于坚城之下”。

    末尾,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:

    胡三省的父亲就是有感于当时胡鉴的注释太烂,疏漏太多,所以就寄希望于胡三省能勘误《通鉴》,做出一本好的注释来。所以胡三省从小就开始研读《通鉴》,毕生致力于注释《通鉴》,而他的通鉴一出,立马盖过了其它版本。以至于后世所谓的通鉴注,一般指的就是胡三省版。

    所以大家真的对通鉴有什么疑问,还请多读读胡三省的注解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